我想問「林」這個姓氏的祖脈源流,以及什麼時候才變成大姓的
剛爬了文,知道有人解答這個姓氏周代就有了
但因為本人現在在做資治通鑑的人名索引
都已經做到西晉滅亡了,還沒有半個姓林的出現
既然說陳林滿天下,自然不免心生好奇
而且林是個大姓,應該不只一個源流
譬如胡姓,一為舜之後,一為胡人歸
人在國外,無法利用圖書資源,還請各位指教告知
但因為本人現在在做資治通鑑的人名索引
都已經做到西晉滅亡了,還沒有半個姓林的出現
既然說陳林滿天下,自然不免心生好奇
而且林是個大姓,應該不只一個源流
譬如胡姓,一為舜之後,一為胡人歸
人在國外,無法利用圖書資源,還請各位指教告知
更新:
這個回答我看過了,有沒有更多的
或是舉一個林姓的名人(你認為年代最早的)
因為我的好奇來自於,林這麼大的姓氏
從三家分晉到至少永嘉之禍,居然沒看到林家子孫登載於通鑑
或是舉一個林姓的名人(你認為年代最早的)
因為我的好奇來自於,林這麼大的姓氏
從三家分晉到至少永嘉之禍,居然沒看到林家子孫登載於通鑑
更新 2:
圖片參考:http://big5.ccnt.com.cn/china/surname/gather/images/3-3-05.jpg
總會於1986年創辦會刊《長林》,以"宏揚中華文化,光大固有道德,體認史實淵源,眷念血緣根本,促進全球宗親大團結"為宗旨。
喔喔~很詳盡啊~而且有一番見地
時間還很多,還有沒有其他的?
姓王姓李的也被族了很多次呵
時間還很多,還有沒有其他的?
姓王姓李的也被族了很多次呵
關於這個題目,為什麼從漢唐以致五代十國,幾乎沒有一個載於史冊的林姓名人?我個人的想法是…林姓在漢唐之前就是因為沒有名人的關係,今天才能枝葉茂盛,甚至在台灣、海外被稱為陳林半天下… 因為「名人」在古時候往往就代表世居一方的名門望族,而名門往往都會涉入統階級的殘酷鬥爭當中以成王敗寇的歷史鐵律來說,失敗的一方往往落得"抄家滅族"的下場,名人本身的家族故不待言,有時鬧到後人三、五個世代也不得翻身,甚至旁及"九族"的株連之下,這個姓氏的大概都得跟著倒大楣,不是殺頭便是充軍或發配為奴…以致每次事發之後,名人的同姓氏宗親裏,遠一點的旁系親族往往都選擇改姓以避禍,有的還能在過了幾世代之後,等到風頭過去,甚至政權朝代更迭之後 還能記得認祖歸宗,改回原姓,更多的就是後人沒讀到書、沒考取功名,以致不知祖宗之事,甚至絕了子嗣都有可能三國的名門孔家不就是因為孔融惹到了麻煩而鬧到「覆巢之下無完卵」的地步?還是因為祖上有個名頭夠大的孔老夫子…後面才沒有波及旁系吧另清初的「明史」一案也可以參考,不就是莊姓因一富戶出錢修明史而犯了禁、倒了大楣?底下是google上找到的有關林姓源考的文章舜,即有虞氏,名重华,远古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据史书记载,舜曾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命禹治平洪水,并传位于禹,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囗,是为零陵(今湖南宁远东南)。
《史记》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中华远古五帝。据传,舜帝出生于今山东荷泽市姚墟,故以姚为姓。舜的后裔又分别衍生出陈、胡、田等姓,并与虞、袁、孙、车、陆、王等姓有着密切关联。舜在历史传承中以忠孝闻于天下,以仁爱化育万民,受到历朝历代的崇敬。
"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是一个全球性的民间社团,也是一个包容較多姓氏的尋根組織,目前参加這個組織的有陳、姚、虞、胡、田、袁、孫、車、陸等十姓首届世界舜裔国际大会于1982年在香港举行,盛况空前。以后分虽由台湾、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美洲各地轮流主办。
1999年4月21日至23日,世界舜裔联谊会第13届国际大会在河南许昌、长葛、郑州隆重举行,这也是该组织首次回到祖国故土认祖归宗。来自台湾的80余位舜裔,以及来自香港、澳门与美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舜裔共500余人参加了这一盛命。
这次活动,在上古时期音乐创始人葛天氏久居之地与颖川陈氏发祥地河南长葛市举行开幕仪式,后又在许昌、郑州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祭祖扫墓、寻根发宗、旅游观光等活动。台湾世界至孝笃亲舜总会、世界陈氏宗亲总会、台湾省陈氏宗亲会、台中县陈氏宗亲会等4个陈氏社团联袂同来,他们身着黄色祭服,虔诚祭拜,格外引人注目單以林姓而言…歷史文字中比較確定的是「比干」
圖片參考:http://big5.ccnt.com.cn/china/surname/gather/images/3-3-05.jpg
總會於1986年創辦會刊《長林》,以"宏揚中華文化,光大固有道德,體認史實淵源,眷念血緣根本,促進全球宗親大團結"為宗旨。
世界林氏宗親總會從1981年起已舉辦了多屆規模盛大的會員代表大會與懇親大會。
第一次於1986年11月在泰國曼谷舉行,世界各地50多個林姓社團1300餘人參加。
第二次於1988年12月在馬來西亞沙撈越舉行。
第三次於1990年10月在新加坡舉行,2000餘人到會,河南省應邀組團參加了這次懇親大會。
林姓宗親社團除全球性的世界林氏宗親總會外,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美國、加拿大、日本以及臺灣、香港等地,均有自己的地區性宗親組織。
1989年6月,林姓祖根之地河南省衛輝也成立了"中國衛輝市比干學術研究會暨林姓宗親會"。
林姓世系上溯黃帝 比干的墓,迄今仍存,是我國有數的著名古跡之一。這座象征著中華民族忠義傳統的古墓,是座落在河南省衛輝縣西北方十五里之處,三千一百多年來,由于歷代帝王的著意維護,所以任憑春去秋來,滄海桑田,仍然屹立於原處,備受千秋萬世炎黃子孫的憑吊。令人無限緬懷,對于天下林姓中國人尤其具有深長意義的比干墓,大致是始建于周武王代有天下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周武王找到他的遺腹子泉,并且賜他姓林的那一年。
數十年前,有一件周朝初年的銅器出土,更具體証明了比干墓之具有三千一百多年的歷史。這件銅器,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武王封比干墓銅盤」 ,銅盤上所刻的銘文,總共十六個字,印:「右林左泉,后崗前道,萬世之寧,茲焉是寶。」比干墓墓前的那塊石碑,也是價值連城的中華國寶,因為,根據歷來的考証,石碑上所刻的「殷比干墓」 四個大字,雖然「墓」字已經少掉了下半,但的確是出自至聖先師孔子的親筆。在林獻堂先生主編的「霧峰林氏族譜」 里,刊有一篇衛輝府知府通州張亨所寫的跋文,文中對于「殷比干墓」 的出自孔于真跡,做了如下的判斷。
該文指出:「衛輝比千墓前有殷比干墓四字石刻稍缺者,先師孔師人筆也。漢唐以來廟中所習見其書,與周穆王時吉日癸已石刻相肖,知其非后人所作,非聖人不能也。比干諫而死,聖人以殷仁稱之,其為之書墓也,斷斷然矣。且子子適衛而往來墓上不知其數,聖人嘗曰,丘殷人也,故殷因于夏禮,殷有三仁,更不言商。茲比干墓而冠之以殷,于斯又知其為聖筆也。不然由周而來几千歲矣,中間兵火頻遭,非有神物護持,安能完固僅有半字之缺若斯哉?!連至聖先師孔子,都對比干如此推崇,還親筆為他書寫墓碑,可見比干在我國歷史上所占的份量之重。
實際上,自漢代以來,歷代帝王對于比干的旌表和追封,次數多得不勝一一列舉,系出這樣一位千古完人,每一位林姓子孫,怎會不倍感榮幸而益加地自惕自勵?!目前散布于全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林姓中國人,都是奉比于為大始祖,而以其子林堅為得姓始祖的。因此,從比干身上,林姓在得姓之前的世系,也可以毫不間斷地追溯得知,唐太宗貞觀六年溫彥博所撰的「林氏正宗原流族譜序」,便是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文獻──「林氏之先,出自黃帝,高辛氏后。黃帝乃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極星,感而有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壽丘,長于姬水,有聖德,受國于有熊氏。納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有二,一曰云相。相生玄囂,囂生嬌極,極生帝嚳,為高辛氏,娶有絨氏女,名簡狄,從妃于詆,浴于玄丘之水,見玄鳥墮卵取而吞之,遂孕而生契,及長賢,而舜用之,荐于堯,為司徒,佐禹治水有功,乃封國于商賜姓子氏。契生昭明,明生相土,士生昌若,若生曹圉,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報丁,丁生報乙,乙生報丙,丙生主壬,壬生主癸,癸生天乙,謚曰成湯,伐夏無道得天位為殷國。傅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稟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而生帝辛,為商紂,暴虐無道,殺害生民。比干,紂叔父,帝乙庶弟也,有賢德,佐紂為孤卿,見紂武道,微子去,箕子囚,累諫不聽,乃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而不從,且死,忠之至也。乃奉面而諫,諫不去者三百。紂問何以自持,比干曰:善行仁義,所自以持也。紂怒曰: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遂殺比干,刳視其心,焚其面,下令曰:宗小師說妖言惑眾,故誅云。又剖比干次妃胎而視之。時正妃夫人陳氏有孕三月,恐禍及之,即將婢四人奔于牧野,避紂之難,逃于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堅。至周武王伐紂,夫人乃將堅歸周朝,武王以其居長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賜為林氏,以其殷湯之后,先王之冑,且能遠害避紂之難,以不絕其世。其智足以任政,遂拜堅為大夫,食邑博陵,受封爵焉。堅之后居博陵,子孫遂成閥閱。歷周秦及漢,玉鈕金繩,枝葉繁興,榮蔭當世。戰國以來,遇始皇焚書坑儒,譜牒散落。后漢之末,遭董卓遷都長安,墳籍失去。卓言材氏門宗強于河北,漢主受卓譜,收林氏宗族七百四十四人,同時流竄,昭穆失序。降及三鼎立,天下凡為三國,生民惟習武藝,莫知文藝。愛自晉氏失馭,五馬浮江,衣冠避于南地,囚以枝分葉散。
……」這篇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古老文獻,把林氏的得姓經緯,以及上溯黃帝軒轅氏的世系源流記述得清清楚楚,實在是所有林姓中國人的無價傳家瑰寶。 以上文章原始網頁:http://www.chinasurname.com/004.htmhttp://big5.ccnt.com.cn/china/http://www.t2t-travel.com/renwen/lin4.htm底下這個或許是最有用的…但不給轉載,你可以去看一看站方提到的都是明清以降,近代的名人http://xibin.81630.com/index.pl/c0fab4fac3fbc8cb
2004-12-30 01:44:18 補充:
我的想法是…林姓在漢唐之前就是因為沒有名人今天才能枝葉茂盛,甚至在台灣、海外稱為陳林半天下…
因為「名人」在古時候往往就代表涉入統階級的鬥爭
以成王敗寇的歷史鐵律來說,失敗的一方往往落得"抄家滅族"的下場,名人自己的家族後人三、五個世代,甚至"九族"株連之下,大概都得跟著倒大楣,不是殺頭便是充軍…以致遠一點的旁系親族往往都選擇改姓以避禍。
2004-12-30 01:44:18 補充:
我的想法是…林姓在漢唐之前就是因為沒有名人今天才能枝葉茂盛,甚至在台灣、海外稱為陳林半天下…
因為「名人」在古時候往往就代表涉入統階級的鬥爭
以成王敗寇的歷史鐵律來說,失敗的一方往往落得"抄家滅族"的下場,名人自己的家族後人三、五個世代,甚至"九族"株連之下,大概都得跟著倒大楣,不是殺頭便是充軍…以致遠一點的旁系親族往往都選擇改姓以避禍。